及膝雨鞋一脚一脚踩在泥泞蜿蜒的乡村小路上,发出“咕叽咕叽”的声音,被暴雨冲刷过的大地伤痕累累,裂开了近十公分的隙缝。“这个地方虽然出现了裂缝,但是地势坡度较为平缓,且附近无群众居住,影响不大。”607地质队女驻守地质工程师、共产党员李琴芬排除了巴南区接龙镇铁矿村异常点后,收拾好工具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地灾隐患点。
7月24日至27日,重庆市遭遇连续强降雨,伴随而来的还有阵性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由暴雨引发的危岩崩塌、山体滑坡、泥石流,导致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庄稼受损……
踏雨而行 排查隐患吹响“冲锋号”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607地质队41名驻守地质工程师立即行动、冒雨前行,第一时间赶赴各地灾隐患点除险排险,积极应对本轮强降雨的考验,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还在巴南区接龙镇全镇范围内开展巡查,目前暂无人员伤亡。”接到607地质队情况调查时,李琴芬正穿着雨靴蹚过了两旁仅有铁杆子组成的“简易桥”,穿过未修缮的公路,小心翼翼地爬过一条仅有0.5米宽的登山阶梯,调查地灾隐患点情况,“目前该地灾隐患点除了石块被暴雨冲掉了一点,未发现明显变形。”
奔波在一线的驻守地质工程师不顾暴雨、日夜兼程,争分夺秒地在驻守区内地灾点“巡山”,挨家挨户“串门”,认真查看居民房前屋后,叮嘱老乡雨天注意防范、避险,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驻守片区暂无人员伤亡。
迅速联动 应急处置打好“保卫战”
对驻守地质工程师而言,爬坡上坎是常事,在雨后湿热的天气中忍受毒虫叮咬更是经常,更需要注意的是在排查隐患的同时,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严谨细致,在地质灾害发生后提供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案。
607地质队女驻守地质工程师、发展对象熊靖在去巴南区圣灯山镇开展巡查时,因前往的主干道受暴雨影响部分边坡垮塌、道路中断,被迫从仅有5.5米的乡道公路绕行。
“太吓人了,我们的工作车辆正准备通过的时候,那个石块就掉下了,差点就砸到了。”据熊靖回忆,当时道路窄、视野不好导致车速慢,才能在石块掉落至车辆前及时停车。为避免行人及车辆受到影响,熊靖立即在该点开展应急处置,在调查后建议当地政府做好警示标牌,提醒过往行车和车辆安全。
不仅如此,607地质队女驻守地质工程师、共产党员吕友贺,女地质工程师、共产党员刘彧,地质工程师唐桢强等也都曾在一天时间里,为好几处险情提供应急处置方案。巴南区接龙镇卖米岚垭公路边坡滑坡、巴南区圣灯山镇道路边坡垮塌、南岸区南山街道龙黄公路边坡崩塌等险情,严重威胁来往车辆和行人,在驻守地质工程师们的科学建议下,目前多处地灾险情已做好应急处置,设置警示标识,提醒或禁止行人车辆通过……
截至7月27日,607地质队共出动驻守地质工程师120余人次,分别前往巴南区、南岸区、奉节、忠县等区县开展地灾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并按照重庆市自然资源安全调度中心要求派专家组到巴南、秀山和奉节等地督促指导开展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共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500余处(其中在册地灾隐患点1186个),紧急撤离500余人。
枕戈待旦 科普演练筑牢“防护墙”
连日来,607地质队驻守地质工程师全员上阵迎战汛期,配合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巡排查工作,并及时研判险情为当地政府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协助当地政府组织群众避险转移,24小时全天候当好群众的“守护者”,全方位筑牢“防护网”。
这次驻守片区“零伤亡”的背后,少不了地质工程师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守护,更少不了群众极高的防灾自救意识,积极配合、安全转移。
近年来,607地质队深入驻守片区开展“地灾科普”公益服务行动,让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村入户,2023年以来,共开展公益宣传活动、公益讲座等10余场次,为村民、师生、当地政府人员等600余人宣传讲解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全方位提升了群众防灾自救意识。
与此同时,607地质队还配合当地政府,扎实开展应急演练,多次参与界石镇、南彭街道、圣灯山镇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应急演练,提升了607地质队与相关职能部门在紧急情况下的协调联动与当地群众应对险情的应急避险能力。
在607地质队的大力宣传下,驻守片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形成了指挥调度上下贯通、排灾除灾高效联动、防灾减灾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筑牢防灾减灾防线,护航重庆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期召唤新担当。目前,汛期还未过去,这轮由强降雨引发的地灾防治的硬仗还未停息。607地质队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履行公益职责,发挥顶得上、靠得住的地灾防治主力军作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全面做好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防御工作,最大程度降低灾害风险和损失,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唐璨)
主办: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春兰三路1号 邮编:401121 电话:63023899
网站标识码:5000000060
Copyright@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