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连绵的山脉,浩瀚无边的荒漠,辽阔壮丽的茫茫戈壁。在这样艰苦的自然环境下,市地矿局205地质队的地质工程师们,积极拓展外部市场,怀揣着对地质工作的无限热爱,传承着地质“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毅然踏上新疆阿尔金山神秘莫测、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开启寻矿之旅,他们积极投身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努力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新疆且末县城出发,驱车沿沙漠公路前行约1.5小时来到山前检查站,继续沿着蜿蜒的土路一路前行,经过3个多小时车程才抵达项目临时落脚点——吐拉牧场。
吐拉牧场位于车尔车臣河谷内,这里地势开阔平坦,水草丰茂,有牧民零星分布。环顾四周,河谷两侧是巍峨挺立的山岭,南面是雄伟壮观的昆仑山,北面则是阿尔金山与之遥相呼应,抬头仰望即可触及远处山脊线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
特勒木萨依工区则位于北面的阿尔金山内。在这里,有一支敢闯敢拼、开疆拓土的先锋队——205地质队新疆且末县特勒木萨依矿产普查项目党员突击小分队,项目组6名成员中,党员同志占比50%。
205地质队新疆且末县特勒木萨依矿产普查项目党员突击小分队
从吐拉牧场出发,沿着颠簸的“搓板路”,翻过海拔4800米的达板,经过3个小时的车程才可抵达特勒木萨依工区驻地。
远处雪山为前行路上需翻越的海拔4800米的达板
特勒木萨依工区海拔在3000m~4200m,除了满地的骆驼刺之外,很难见到其它植物,常见雪兔和黄羊,也可见棕熊、豺狼等野生动物,工区内没有通讯信号,性能稍差的卫星电话有时都难以通话。地形和四川九寨沟县马脑壳金矿的两河口工区颇有相似之处,两者均位于山峦之中,驻地紧贴山脚,抬头便是崇山峻岭,而特勒木萨依的山峰更显峻峭挺拔。有的地段是连续不断的斜坡,自上而下铺满风积沙;有的地段则是峭壁悬崖,从坡顶直至山脚,基岩裸露无遗,形态嶙峋,给人以震撼与敬畏之感。
这种复杂多变的地形,无疑给野外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勒木萨依工区驻地
远远看去,几座简陋的板房静静地伫立在山脚下,这里就是地质工程师的避风港。前往工区的路途,短则两公里,长则可达十余公里,途中还要跨越数道蜿蜒曲折的河谷,这些河谷在7-8月雨季或是上游冰川融化时,常常变成汹涌澎湃的急流。
每天清晨,市地矿局205地质队项目负责人胡林海匆匆洗漱后,扛上背包、水壶和干粮与项目组成员一起,8点准时集合出发,开启新一天的野外地质调查与采样工作……此前2个多月,胡林海和项目组薛杰、熊洋、钟毅、陈代鹏、何涛等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
他们要在出发前一天晚上完成工兵铲,样品筛,GPS,罗盘,地质锤,卷尺、对讲机,卫星电话、高筒靴等必需物品的清点,保证野外调查工作安全顺利开展。
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矿区剖面测量、地质填图与水系沉积物采样等。在野外路线调查过程中,每一步行走都需格外谨慎,稍有不慎便可能面临严重的后果。
爬险山,攀峻岭
“在陡坡上的时候,得走个“之”字形,身体向靠山侧倾斜,慢慢向前移,遇到风积沙路段,得时不时用地质锤在沙子里刨出几个“脚窝子”来,当成临时的站脚点,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这时候必须全神贯注,才能保证自己稳稳当当的安全向前走。”钟毅说道,“上山那会儿,大家心里都有点发怵,所以我们都尽量不去瞅脚下,这样能好点,不那么心慌慌的,就这样有时候腿还是会不自觉的发抖。”
地质工程师在沟谷内、斜坡上攀爬前行开展野外路线调查
钟毅,是项目组中年龄最大的,也是大家伙儿的老大哥,他不仅是爬山的一把好手,更是一名拥有坚定信念的老党员,曾长期扎根于马脑壳金矿,此次来到新疆,面对特勒木萨依工区更为险峻、陡峭的山脉,非但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总是冲在前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
“从来没爬过这么高的山,但是大家都在努力坚持,我也不能拖后腿。”,项目组里最年轻的小伙子,熊洋,第一次参与矿产勘查项目,面对巍峨耸立、前所未见的高山,他心中虽有忐忑,但更多的是坚韧不拔的决心。
地质工程师在山脊小憩 地质工程师沿矿脉追索
山脊线的宽度大多仅容一人通过,大约在40到50厘米之间,两边则是40度左右的斜坡,走在上面仿佛置身于云端,强烈的眩晕感不时袭来,考验着大家的勇气与平衡力。而下山的路途,同样布满了考验,悬崖峭壁不时挡住归路,成为无法跨越的障碍,队员们不得不选择绕行,走上迂回曲折的远路。不少队员回到驻地后,膝盖因长时间承受下山的冲击力而隐隐作痛,这也记录着他们每一天野外调查的艰辛与不易。
越激流,涉险滩。
每天的野外调查路线,都要经过数次蜿蜒曲折的河谷。那里,冰川融水汇聚成河,潺潺流淌,又在有些地段化作奔腾的激流,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水系沉积物采样后进行淘洗,清除风积沙、植物根茎等
“第一次过河的时候,我们都准备打着赤脚蹚过去的,结果刚下到河里,一股寒气直接从脚底窜至全身,河水的冰冷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刺骨寒意,直抵骨髓,会不由自主地哆嗦”,薛杰每每想起第一次过河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显然,仅凭现有的装备,队员们无法在这样的水温下多次涉水前行。项目组迅速反应,紧急采购了高帮筒靴,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河谷狭窄的地方,水流如箭,漩涡翻滚,而宽阔的地方,虽然距离更长,但水流相对平稳,更易于掌握平衡和节奏。”队员们经过多次涉水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
地质工程师开展路线调查过程中数次穿越蜿蜒曲折的河谷
山上的天气瞬息万变,有时,即便是在晴朗的日子里,傍晚时分也会因为冰川的融化而导致下游河水暴涨,队员们每天都要赶在下午4点前返回,否则就可能无法安全渡河。有一次下山返回驻地途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队员们果断放弃了冒险涉水的念头,决定在山上坚守,直到次日早上8点河水逐渐平息后才顺利返回驻地。
灵活应变,“游击”调查。
特勒木萨依工区西南部,距离驻地10公里以上。为了更好地开展野外调查工作,项目组决定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出发当日清晨,每位队员都有条不紊的整理着行装,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息,当沉重的背包稳稳地落在肩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队员们的身影显得尤为高大,形成了一道坚毅的风景线,他们穿越崎岖不平的山路,不断向预定驻扎点一步一步迈进。
项目组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开展野外调查,携带帐篷等必要装备负重前行
“我们是沿着河谷,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前,走了得有十公里吧,好不容易在傍晚前到达驻扎地,这一路走了十几个小时,对我们每个人体力与意志都是大大的考验。”胡林海说道。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全身心投入到野外调查工作中。白天,他们以自热米饭为餐,简单迅速的补充体力后就开始有条不紊的定点,标记,描述,采样……晚上天气寒冷,他们便临时捡些石头堆砌起简易的灶台,就地取材,收集一些干枯的红柳作为木柴,烧上一壶开水。“这晚上冷飕飕的,来上一口热乎乎的开水,那叫一个暖和,从头到脚,整个人都舒坦开了!”
“游击”临时营地前突击队誓师出发
当设计的路线调查任务顺利完成,踏上归途时,除了疲惫的身躯,每个人肩上还额外承载了十多公斤重的样品。
“尽管归途依旧漫长且不易,但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成就感。”胡林海说道。
这样的经历,不仅考验着地质工程师们的体力与耐力,更是对他们坚韧不拔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坚持,每一份努力都彰显着重庆地矿人的勇气与智慧。
(来源: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主办: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春兰三路1号 邮编:401121 电话:63023899
网站标识码:5000000060
Copyright@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