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607地质队
您当前的位置是: 607地质队 > 工作动态
师徒结对 匠心传承 打造地矿尖兵——张天友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张天友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2024年度先后开展师带徒、地质技能培训、野外资料展评等一系列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激发职工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为全局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中,师徒结对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举措,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成效,为青年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技术传承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匹配,打造个性化成长路径。师徒结对活动首先实现了人才与技术的精准匹配。通过严格的筛选程序,8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与怀揣梦想、渴望成长的新技术员成功结对并郑重签订师带徒协议,涵盖地质矿产、水文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师傅们根据徒弟的个人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从基础知识巩固到专业技能提升,再到创新思维培养,全方位助力徒弟成长。

    匠心传承,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作室负责人大国工匠张天友开展讲座,不仅传授技能,更在言传身教中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他以身作则,发挥头雁效应,用实际行动诠释敬业、专注、创新等核心价值,激励着青年技术人员不断追求卓越,勇于担当责任。

    搭建平台,促进青年人才成长。按照培养计划,师傅们对徒弟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与指导、传授经验,定期对徒弟进行考核。2024年师带徒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硕果累累。这些青年技术员长期坚守一线,通过师徒活动不断成长,逐渐成为技术骨干、项目负责、领军人物,提升队核心竞争力,切实为全局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李核良,现任西部锰矿资源勘查开发研究院院长。在师傅凌云的指导下,潜心研究锰矿成矿机理,主持“重庆大塘坡式锰矿成矿地质构造环境、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课题研究,提交2处新的找锰靶区,为服务新一轮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创造有利条件。樊杰,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专业知识,注重水文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在调查方法、项目推进上努力探索新的思路,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在师傅张天友的指导和帮助下,2024年度迅速成长。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完成了“重庆市长江经济带1:5万白鹤坝幅、乾溪口幅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作为项目负责开展“重庆市长江经济带1:5万赵家场幅、垭城寨幅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相关工作,申请发明专利1项,谋划科研项目1项。付豪,2024年入职607地质队,通过师带徒活动,快速转变角色,实现自我成长。在师傅陶华的帮助下,他于2024取得“物化遥地质助理工程师”职称与“助理农艺师”职称,灵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解决野外技术工作中较复杂问题,独立进行野外调查、采样等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与母校原研究单位合作发表SCI论文3篇,参与申请局级科研项目1,因表现突出荣获2024年度优秀徒弟”称号。

    “师带徒”活动,不仅是我队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一环,更是传承地质行业“三光荣”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团队整体战斗力的关键之举。下一步,工作室将继续深化师徒结对活动,总结传帮带的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技术传承体系,加强行业内交流、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行动,为青年技术人才的成长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打造地矿尖兵,建立行业示范标杆,持续推动地矿行业高质量发展。

(张天友劳模创新工作室)



主办: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春兰三路1号 邮编:401121 电话:63023899

网站标识码:5000000060

备案号:渝ICP备19009368号-1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0130号

Copyright@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