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6月的第一个农历节气——芒种到来,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阶段。连日来,全市的田间地头出现了一群手拿土壤取样器的技术人员,他们就是耕地资源分区分类评价年度更新的外业调查人员。
6月9日,记者从重庆市地矿局下属事业单位市地矿测试中心(下称:测试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已在全市23个区县同时开展外业调查,随后将进行内业分析化验工作。
奔走全市取土样
日前,在九龙坡区西彭镇帽九路旁,测试中心分析测试研究所副所长李祥虎和2名同事一起走进一片约7200平方米的耕地,开始选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均为边长10米的正方形。
在样方内部,他们挥动地质锤,将专用工具土钻砸入土层,进行土壤层厚度测量。然后,按梅花形布设方式选取5个点,用土壤取样器取出土壤样本。最后将3个样方的土壤样本混合,并将结果拍照上传“国土调查云”应用。
“这边的工作环境算很好的了,调查点就在公路边,而且地势平坦。”李祥虎打开微信工作群,同事们正在交流酉阳的一处土壤调查点情况:车只能开到山脚下,样点位于垂直高差近700米的山上,再往前全靠双脚走,沿途全是茂密的乔木林、灌木丛,只能边挥动砍刀开路边前行,至少要花2个小时才能到达预设样点。
为何调查耕地资源,还得翻山越岭?李祥虎说,大家所做的工作是在国土变更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监测和变更调查,全面掌握国土利用变化情况,涉及新增耕地、实施土地整治后质量变化的耕地及恢复农用地等。
这其中,新增耕地、恢复农用地就有可能处于相对偏僻的位置,所以更需要调查人员“眼见为实”,到现场仔细取样调查。
全市的年度耕地资源分区分类评价项目,每年都要在6月底前提交项目报告。因此,李祥虎和同事们总是晒得黝黑,手臂等裸露皮肤也难逃虫咬蚊叮。
见证耕地质量变化
既然外业调查这么辛苦,如今低空飞行技术又日渐发达,耕地调查工作能否逐步引入无人机等技术?
听到记者的问题,李祥虎笑了:“在耕地质量调查这方面,人还真比无人机厉害。”
李祥虎解释,耕地调查不仅仅要到达现场确认耕地情况并拍照上传,更要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取得土壤样本并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化验。而要通过无人机来完成这些工作,在取土环节就会遇到障碍。再考虑到无人机的基站建设、信号覆盖、起降空间、续航等条件,它在目前还不适合用于耕地质量调查。
“再说,我们地质人也不怕吃苦。”李祥虎说,地质人精神就是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同事们在工作群里交流现场情况,并不是诉苦,而是一种使命感——无论如何都要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亲眼看到耕地质量发生变化,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李祥虎的同事余仲伦说,例如,南川区兴隆镇金花村的NC0107号调查点,去年耕地资源分区分类评价时曾调查过。当时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田块里不少地方板结严重,种出的庄稼根系弱、叶片发黄,产量明显低于周边地块。
今年再去这个点调查,余仲伦发现,通过持续土壤改良,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去年的1.2%提升到了2.1%,板结现象基本消失,土壤呈深褐色、疏松多孔,保水保肥能力显著增强。
及时更新“耕地账本”
测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在市规自局、市地矿局、市农委指导下,测试中心在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提取新增耕地、实施土地整治后质量变化的耕地及恢复农用地的土壤样本,获取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等4个指标属性信息,再进行内业分析化验,并形成报告。
通俗地说,这项工作可以判断新增耕地质量是否达标,经过质量提升的耕地质量是否变好,按要求恢复的农用地是否可供耕种,让国土主管部门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现状和质量的变化情况。既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提供技术支撑,也及时更新全市的“耕地账本”,可为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测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已经连续2年承担年度耕地资源分区分类评价项目,累计服务全市20多个区县,承担3000余个土壤样点的外业调查和内业化验工作。下一步,测试中心将继续秉持质量为先的服务理念,继续为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贡献力量。
主办: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春兰三路1号 邮编:401121 电话:63023899
网站标识码:5000000060
Copyright@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