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 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而要让文物“焕新”,就必须掌握文物的“健康状况”。
在渝中区,至今还保留着多座古城门,这些城门最早已有20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形成了如今“九开八闭”的格局,承载了重庆城市演进的记忆。现在,古城门“健康状况”和“生存状况”如何?
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承担渝中区的地质灾害驻守及技术支撑工作。近年来,队员们奔走在古城门之间,用最新技术给出答案。
古城门“体内”是否健康?
地灾防治技术可以“透视”
要调查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医生可以直接询问、观察。但对不会说话不会动的文物,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古城门外部看起来可能变化不大,但城墙内部结构和背后的山体却可能因为城市新建、自然条件改变等原因,变得不够稳定。”208地质队遥感与监测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梁峰说。
但要给古城门“体检”,地质工程师们掌握的基础资料却少得可怜——老地图都是平面绘制,只能看到古城门的位置,无法看到其立体或内部结构。
既不能破坏或扰动古城门,又要揭示城墙背后的地质、底层和灾害情况,该怎么办?
这难不倒地质工程师们。在地质灾害防治中,有一些技术就能解决问题:无人机贴近摄影技术既用于观察危岩的表面裂缝,也可为古城门拍摄清晰的“全身照”,再通过专业软件生成三维倾斜摄影数据,即可判断裂隙发育情况,快速形成测绘地形图;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古城门,获取点云数据,也可形成三维模型。
对于城墙内部,则使用阵列式微震仪、管道探测器等进行探测地质结构。完成“无损体检”后,地质工程师们基于采集到的数据,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相当于为古城门建立了“健康档案”。
目前,208地质队已经对渝中区的通远门、人和门、定远门、千厮门、太安门5处城墙开展勘查,并建立了三维地质“健康档案”,为文物“数字档案”提供基础,未来还可应用于数字重庆建设。
古城门如何在大城市中“立足”?
地质调查有建议
“地质人和地质勘察技术,在文物保护中还有很多用武之地。”
梁峰表示,重庆筑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巴国时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古城门的“立足环境”不断变化,更需加强地质勘查。
例如,2023年7月21日,重庆中心城区降下暴雨,通远门古城墙发生了滑落。
通远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各方紧急联动抢救下,城墙滑落很快得到及时处置,无人员伤亡。为尽快修复滑落段城墙,在相关部门要求下,208地质队派出技术人员进行城墙修复的技术勘查。
“经过我们的勘查及翻阅历史资料发现,民国时期重庆城市扩建,对通远门城墙基座有一定扰动,加之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得城门下部基础变得‘脆弱’。”当时参加技术勘查的208地质队技术人员周大立说,此后,208地质队又对通远门城墙基座岩石加固提出了建议。之后,渝中区后续对多处古城墙都进行了勘查、修复和加固,为文物提供稳定的基础。
“重庆地区的地质条件很特殊,我们建议,文物保护不仅要关注文物本身,更要关注文物下部的地质基础。”梁峰表示。
古城门等文物修复基础如何?
勘查报告作依据
作为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截至2024年底,渝中区有147处不可移动文物。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中,208地质队也承担了“打前站”的工作。
如何理解?208地质队遥感与监测研究院院长助理孙晓勇介绍,以不久前修缮完工的鹅岭公园桐轩石室为例,在桐轩石室保护修复开始之前,208地质队对桐轩石室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保护修缮勘查,为后续工作打基础。
“桐轩石室是第二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可追溯至100多年前,它的地质基础如何、承载力值有多大、墙体结构是否稳定,这些都需要地质勘查来‘揭秘’。”孙晓勇说,对桐轩石室进行勘查后,208地质队提交了详细的报告,其中有大量的基础数据,供后续保护修复工作使用。
记者了解到,除了桐轩石室,208地质队近年来还参与了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宋子文公馆“怡园”等文物的保护,承担配套服务设施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边坡抢险等工作。
208地质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208地质队将继续发挥好技术支撑作用,在渝中区乃至全市的文物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数字重庆建设等方面贡献地质力量。
主办: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春兰三路1号 邮编:401121 电话:63023899
网站标识码:5000000060
Copyright@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