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巴渝大地,青山如黛,这片浸润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经历一场关乎土地命运的深刻变革。重庆市地矿局136地质队的地质工程师们正以土地整治为笔,在山水之间勾勒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壮美画卷。
图为 大足区拾万镇全域整治五彩田园成果图
科技赋能,破解山地整治“世界级难题”
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土地整治面临“碎片化耕地整合难”的困境。136 地质队依托已形成的“空天地网” 一体化数据体系,通过地形坡度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水系连通性模拟等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的三维可视化评估。
在大足区拾万镇项目中,技术团队利用 LiDAR 激光雷达技术,对耕地进行地形建模,结合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精准识别出多处具备整治潜力的地块。通过“坡改梯 + 土壤改良 + 智慧灌溉”系统方案,目前整治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预计将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显著提升,产出能力也将得到可观改善,大幅提升了整治规划精度。
图为 大足区拾万镇全域整治稻虾基地成果图
文脉传承,让土地整治留住乡愁记忆
土地整治不仅是空间重构,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136 地质队提出“文化基因解码 — 价值评估 — 活化利用”技术路径,使农业与物质文化相结合,保留穿斗结构、小青瓦等巴渝建筑特色,植入植物染秀、松花皮蛋非遗文化打造非遗技艺工坊,既具备了经济价值,又保住了文脉的传承。
在全域整治规划中,团队将“田水路林村”与文化景观有机融合,打造集农耕体验、民俗展示于一体的“淮远河农耕文化带”。目前,已完成部分示范项目的建设工作,随着项目推进,将逐步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实现“土地增值、文化增色、农民增收”的多重效益。
图为 大足区拾万镇淮远河农耕文化展示带成果图
薪火相传,锻造国土守护尖兵力量
在大足区拾万镇项目现场,总能看到“新老地质人”携手攻坚的身影。从资料收集到数据分析,从整合“一张图”到实地走访,从无人机航摄到现场量测,“老王”身边总有“小王”的身影,这种“传帮带”机制已形成特色培养体系。
“土地整治既要求博学多才的理论知识,又需要脚踏实地的经验积累”,“地质不能断层,土整不能断代”,“土地是人民的根基”等话语不绝于耳。从翻山越岭的“铁脚板”到操控无人机的“智慧眼”,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地质人“以心护地”的传承。
近年来,136 地质队立足重庆本地实际情况,在土地整治、农田建设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承担部级、市级多个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获得国家专利4项、自然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参与制定(修订)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技术规范11项。近期,在自然资源部申报的 2024 年度部省合作项目成功立项,为土地整治工作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图为 正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地质工程师
站在第35个全国土地日的时间节点,136 地质队正以 “立足公益、支撑政府、服务社会”的工作理念,持续书写新时代耕地保护的精彩答卷。这支肩负使命的地质铁军,将继续以专业与坚守,守护巴渝大地的每一寸沃土。为守护耕地红线、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坚实的地质力量。
(王晓曦 王芳/文,王学权/图)
主办: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春兰三路1号 邮编:401121 电话:63023899
网站标识码:5000000060
Copyright@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