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6月13日,由重庆文学院、重庆市地质作家协会共同主办,重庆市地质矿产集团一三六地矿公司承办的“重庆自然文学研讨会”举行。近30名川渝作家诗人齐聚一堂,围绕自然文学、生态文学与传统抒情文学的区别,以及自然与人的关系等展开了热烈探讨。
重庆市作协主席冉冉表示,此次研讨会是学习贯彻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的体现。她希望作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树立大时代观、大历史观,敏锐捕捉新的事物,新的经验,新的感知,用心用情抒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美丽重庆,做生态文明建设的书写者,做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践行者,创作出更多体现时代特征、中国气派、重庆韵味的精品力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全委会委员蒋宜茂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共生共患的。大自然、原生态是文学艺术天然的宝藏宝库。作家的一项天然使命,就是自觉地深入了解自然深刻理解自然,深情书写自然,多出精品力作。
“生态文学和其他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区别是,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强调人的责任、担当和使命。生态文学关注的不是自然本身,也不是自然背景中的人,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重庆文学院副院长张兵表示。
在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西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蒋登科看来,农耕文明基本都是自然文学,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相互尊重、和谐共生,不可以人与自然冲突的眼光去看待自然,自然文学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