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28日夜间,重庆东南部普降强降雨,导致多地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在此期间,有这样一支队伍挺身而出,日夜奋战在地灾一线,行走于丘陵沟壑,往返于房前屋后,用真情守护着当地群众。他们逆流而上、不惧艰险的背影,成了群众眼中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符号和象征——他们就是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的驻守地质工程师。
作为重庆地质灾害防治的“先头部队”,107地质队的驻守地质工程师全员出击、全域覆盖、全面应战。风雨中,他们为人民逆行,为人民坚守,时刻关注着大地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跑赢”一个个危及生命的险情,让地质灾害提前“说话”、化险为夷,为坚决打赢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关键一仗”提供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这是一支“靠得住、顶得上、豁得出、打得赢”的地灾防治专业队伍,灾害面前不打无准备之仗。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后,107地质队随即启动应急预案并进行严密部署,指令通过“107队地灾应急群”的微信群一个接着一个发出:
“请各位驻守地质工程师警觉起来,行动起来!”
“彭水县绍庆街道黄色预警,请驻守地质工程师加强巡查。”
“接上级主管部门再次通知强调,近期全市大面积降雨,地灾防治工作形势严峻,大家务必要在岗在位在状态,非必要不请假,确需请假的严格按程序完成请假手续,并做好人员轮换。”
“丰都县雷教滑坡做好现场处置工作,严防人员回流。”
……
一道道急电与指示,一次次调度与落实,一名名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奔赴一线,快点!再快点!紧急雨情,催促着他们紧急响应、迅速出击,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
“小个子”藏着大能量
他被称为是“最幸福的驻守地质工程师”,只因他是土生土长的彭水人,如今又常年驻守彭水,保护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他是李应平,今年52岁的老党员,是107地质队驻守彭水负责人。别看他是身高只有1米5的小个子,却什么时候都冲在最前面,仿佛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
6月28日,他成功处置一起边坡变形险情,安全撤离险情威胁小区居民11户45人,未造成人员伤亡。
当天7时30分许,受强降雨影响,彭水县汉葭街道御景江山小区后侧边坡出现变形险情。接到消息后,李应平带领同事立即赶赴现场,对整个区域开展了全覆盖调查。虽然下过雨的小路泥泞且湿滑,但李应平顾不上这些,冲在最前面,时不时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泥沼里。但他仔细查看变形形况,力求获取第一手详细资料。因调查后判断边坡还有进一步垮塌滑动的风险,李应平划定危险区范围,当即建议当地政府和社区紧急撤离受险情威胁的11户45名小区居民。群众安全撤离后,边坡再次出现了滑动,上山的小路被损毁,泥浆裹挟着石块、庄稼沿坡而下,滑坡前缘堆积体已推移到一栋住宅楼的架空层。整个滑坡体积约2.5万立方米。由于预警处置及时,全部安全撤离,未发生人员伤亡。
107地质队有4名地质工程师负责彭水7个乡镇街道的103个地灾隐患点,李应平一个人便独揽了其中42个地灾隐患点,把任务最重的区域留给了自己。他总是想在前、干在前、冲在前,翻山越岭两腿泥水,披星戴月一路风霜,他像父亲一般照顾年轻人。每次爬山巡点,山路不好走,他总是走在最前面。
“认真做好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要对每一处隐患点、每一片风险区做到脚下有路、心中有数、手里有招。”这是他对驻守小组成员们提出的要求,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每个人。每年汛期都是一场持久战,他几乎每天早上都第一个到达项目部,然后马不停蹄前往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辖区的地灾点都让他跑了个遍,紧盯‘老问题’,排查‘新隐患’,誓要让脚步抢在大雨到来之前,将风险化解于危险发生之前。当巡到较远的地灾隐患点时,他经常顾不上吃饭和休息,下雨天更是衣服鞋子湿透了也来不及换,晚上回到驻地还要加班加点整理当日野外资料和报告,经常忙到深夜。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大家从没听他喊过苦、叫过累……
十年驻守,征途明心
疲惫,是地质工程师的常态,有时候忙得让人觉得即使有三头六臂都不够用。黔江区气象局6月28日7时发布雨量实况:26日20时~28日7时,黔江区城西、沙坝、石会等地达到大暴雨,部分地区最大降雨量更是达到了209.1毫米,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为红色。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起。6月28日一大早,107地质队驻守黔江负责人路正昆接到城西街道规资所樊所长的电话,称城西街道迎宾居委会活动中心背后坡体上有岩体掉块儿发生。接报后,来不及吃早饭,路正昆便和同事立即奔赴现场。他们爬上屋顶及坡顶调查,发现坡体后缘裂隙已基本贯通,坡脚已有浑水冒出,判断随时有垮塌风险,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随即出具现场处置意见。
“陶书记,你们社区办公室后面的边坡已经有浑水冒出来了,裂隙很发育,随时都有垮塌的可能,建议你们马上进行人员疏散。”路正昆说。
“那我们马上收拾一下电脑和办公的资料。”社区陶书记回应。
“来不及了,赶快撤离。”路正昆及其同事劝说。
迎宾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10人及理发店1人才撤离出危险区,便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巨大的石块已砸入活动中心卫生间,导致活动中心后侧墙体被砸穿,紧接着又是几声岩体坠落冲击墙体的巨响。路正昆和居委会工作人员马上疏散围观群众,设置警戒线及警示标牌,并上报上级部门。“幸亏你们发现得及时,提前让我们疏散撤离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社区陶书记说。后经核查,垮塌方量约8立方米,潜在垮塌方量约400立方米。由于预警及时,应急处置迅速,提前撤离受威胁人员,未造成人员伤亡。
这边刚处理完,9时47分,石会片区规资所便打来电话“路老师,沙坝319国道沿线有边坡垮塌。”路正昆又马不停蹄赶赴下一处险情。那里边坡还在持续垮塌掉块,严重威胁过往行人和车辆安全,路正昆随即划定了危险区范围,建议地方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在周围设置警戒线和警示标志,封闭道路,并落实专人值班值守,严禁车辆和行人进入危险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对边坡顶部残余的不稳定岩体进行清除,确保安全后方可通行。
此时已到中午时分,雨一直下,附近没有餐馆,路正昆受邀到村民委员会主任家中吃午饭,忙到现在总算是吃上了一口热乎饭。还没等面条吃完,他就接到了村民的报告:“沙坝镇三台村1组向大爷家屋前发生了垮塌。”路正昆放下筷子便前往向大爷家核实:“向大爷,你房子前面是干砌堆起来的堡坎,这两天雨大,在水的作用下,才把堡坎‘胀’垮了,目前看威胁不到你的人身安全和居住安全,等雨停了,把堡坎重新修复就行了。”“多谢政府和地质队的关心,你们来帮我看了,我就明白放心了,非常感谢。”
回到办事处,还没等缓下神,手机就收到了城南街道团堡滑坡监测设备告警,他又马上和城南街道办事处和规资所的同志取得联系,马不停蹄赶往现场。他发现排水管道已拉断,新增多条地裂缝,随即同政府一道组织滑坡后缘的威胁居民1户3人撤离。处置完险情,天色已黑,由于雨势太大,一次次外出监测,他们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叮铃铃……”电话再次响起,路正昆接到黔江区规资局通知回去开一个紧急会议,会议开完21时已过多。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驻地,仍然坚持梳理当天的资料,忙完睡下已是深夜24时。
一朝成功预警露锋芒,背后是十年工夫。年仅35岁的他,已驻守黔江10年了。“黔江是我的‘第二故乡’,每年雨季汛期我就把家‘搬’到了项目部。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专业队伍,我们的任务就是努力站好地灾防治这班岗,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带给群众安全感和力量。”路正昆说。
驻守“新兵” 勇上“战场”
蔡永俊算得上是一名驻守“新兵”,今年他首次参加地灾驻守工作。刚到丰都驻守时,面对地灾驻守他是“两眼一抹黑”,但他还是迅速找状态,一边摸索,一边投入到紧张的驻守工作,从此开启了在野外与地灾打交道的日常,并成功预警一起地质灾害。
6月24日傍晚,重庆市丰都县兴义镇天水村3组雷教滑坡监测台站GNSS监测设备发出告警。“当时我们正在吃晚饭,接到预警消息后,饭只草草刨了两口,就立刻收拾装备、带上无人机往现场赶。那天雨不小,走的匆忙,雨伞都忘了带,途中多山路弯道急,让原本20多分钟的车程开了40分钟。”师蔡永俊说。
到达现场后,蔡永俊和同事首先从告警的监测仪器周围展开调查,发现了新增地裂缝,排除了误报和人为因素干扰导致的告警,随即采用“人工巡查+无人机航拍”的方式对雷教滑坡进行全覆盖应急调查,天色黑了,蔡永俊、李俊和田明就打起手电筒、冒着雨在陡峭的山坡上来回穿梭,认真细致排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当我在现场看到那么多裂缝以及局部堡坎垮塌,感到很震撼很危险,冒着随时可能发生滑坡的风险踏上滑坡体,顶着雨,跨过沟坎裂缝,仔细勘察每处灾情和地质现象。说我一点不怕是假的,但想到我是一名党员,干这份工作是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硬着头皮我也要上。”蔡永俊描述当时的感受。
6月24日晚上10点30分,3名驻守地质工程师协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滑坡威胁区内的1户3人进行了紧急撤离,并安排专人值守,严防人员私自回流。25日凌晨3时,GNSS监测设备再次发出告警信息,监测曲线突变,经地质工程师现场核实,滑坡周界已形成并发生滑坡,滑坡范围长约100米,横宽约60米,滑体厚约5米,总方量约3万方,造成1处房屋局部受损,未造成人员伤亡。
“这次预警成功后,感觉很有成就感,也切身体会到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唯有一丝不苟,才能将人民群众的安全指数提到最高。”蔡永俊说。
凄风冷雨,挡不住他们前行的脚步;山高路远,割不断他们牵挂群众的心;夜幕降临,遮不住他们查险除患的慧眼。凭借着专业的技术、丰富的经验,107队地灾驻守工程师们对各类地质灾害的险情和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精准的判断,为群众避险、应急抢险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他们用一次次精准研判、一回回及时预警、一项项治理措施,织成一张张“安全网”,筑成一道道“防御墙”,本轮强降雨中,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驻守的防区无人员伤亡,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