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夜,山雨欲来。
“各村注意,预计今晚10点抵达的大暴雨目前尚未到来,随时做好防灾抗汛准备。”为了应对这场雨,奉节县红土乡上下严阵以待,密集召开地灾调度会,晚上9点刚开完会落实好各项工作,又等着凌晨再度召开会议。心系村民安宁的我,早早来到村会议室,等待凌晨会议开始。
大雨什么时候来?村里的8个地灾点会受到多大的影响?那3户已经转移到安全地带的村民什么时候能回到住处……
满头大汗的我来回踱步,被窗外夏风吹散了纷繁思绪。月光似水,倾洒在峰岳村错落的农舍与蜿蜒的小径之上。我聆听着蛐蛐儿和蛙鸣交织成的小夜曲,思绪飘回到一年前。
相见
去年6月,我以第一书记的身份被市地矿集团川东南勘察公司所属一零七市政公司派驻至奉节红土乡峰岳村。带着行李和期待,我踏上了与峰岳村相见之路。
从红土乡到峰岳村有12公里。我本是“山里娃”出身,又长期从事野外地质工作,这点距离算不得什么大难题,便决定一路走着进村。山路“九曲十八弯”,走了大概三四个小时,翻过了一座座山,越过了一道道弯,山坳里的峰岳村终于跃然眼前。而此时的我,衣服裤子已全汗湿了。初见虽美,却很狼狈。
峰岳村十分偏远闭塞,主城与乡村之间相隔6个多小时的单程时长和5种不同类别的交通工具;即使是距离最近的奉节县城也有78公里之遥。正因此,这里的农产品出村之路艰辛无比,交通闭塞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村民们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求学、就业、看病等各方面,仍存在着许多无法一蹴而就的现实问题,需要久久为功。工作千头万绪,第一步应是充分了解村情。
扎根
峰岳村位于奉节县红土乡之西,下辖5个村民联社,幅员面积13.5平方公里,常住仅300余人,且村内留守的多为年逾六七十岁的老人。2020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峰岳村实现了脱贫摘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不仅要“扶上马”,还需要再“送一程”。这就是我们接续被派驻到村里进行帮扶工作的意义。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峰岳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近年来发展了花椒、脆李、猕猴桃、青皮脆桃等产业,以实际行动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去年盛夏,峰岳村的花椒迎来了丰收。椒香满山坳,但我的心里却“椒麻了”——如何让花椒的香气从山里飘散到餐桌上?我们村干部第一时间帮助联系销路。为了让花椒保质期更长、颜值更美观、产品附加值更高,我们给农产品开起了“美颜”,精心拍照,在网上购买包装袋,跟村民一起包装、密封。为了打开销量,我本是i人也被迫做e人,在朋友圈、视频号、抖音号宣传这些纯天然绿色食品,成为村里的义务宣传大使。
正在“椒头烂额”之际,我的工作单位一零七市政公司、还有市地矿集团本部和其他兄弟单位,伸出了助农的援手,解决了我们的“椒虑”。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峰岳村主打农产品花椒售卖一空;木耳、青皮脆桃、菜籽油等也有了不错的销路,帮助村集体经济累计增收了10万余元。
除了为村集体产业谋出路,我的日常更多是与村民们打交道。
村子占了几片山,光靠两条腿走村串户极其耗时费力;为了方便开展工作,我买了一辆摩托车。有一次,做日常走访时骑车经过一段连续弯道,一个“压弯”失败,哦豁,峰岳“车神”不幸摔车闪了腰。除了自己走路、骑摩托,有时还能蹭上其他村干部的便车。一年下来,摩托车已跑了千余里程,陪我见证了山村四时景。
这里同我长大的小村庄很相似,我偶尔会幻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脚下的路,是通往回家的路。村里民风朴实,老人常说:“工作上我们当你是领导,私下当你是自己的娃儿一样的。”原来不知不觉间,这里也成为了让我牵挂的第二故乡。
村里有一家脱贫监测户,户主喻纪奎年近六旬,罹患矽肺病,现在年事渐高,干不了农活,家里的田也荒废了;他的老婆患有糖尿病,每天需定时服药,按时卧床休息;二女儿正在外读大学,每年需要1万余元的学杂费。可全家仅靠15头羊和3箱蜜蜂维生。
我们几个村干部开了好几次会,为他们匹配国家相应的救助政策。村里让喻纪奎承担了公益性岗位,每年能有6000元补贴。我又帮他们申请了针对二女儿学费减免的雨露计划,补贴了3000元学费。再加上产业奖扶补贴政策3000元,他们家一年总计能够拿到12000元的国家补助。我们还主动承担了喻家蜂蜜销售的工作,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事纷纷来购买纯天然蜂蜜。
“哎呀,真的太感谢咯!我心里头硬是热乎乎的。”当他面容从忧转喜、夸我谢我时,我的心里既为大家的苦感到沉甸甸的,也为自己能做一些实事而感到甜滋滋的。
也许,仅靠我的绵薄之力,无法帮助村子经年之间就改头换面、产业壮大,但我可以沉下心、深扎根,把自己当成这个村的一份子,尽力去补充完善已有产业的薄弱之处。同时,我也为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例如农忙时帮助老人们干活;带着腿伤替行动不便的老乡去乡镇政府盖章……
“你们看勒个娃娃,做农活儿硬是像那么回事哎!方书记一看到我在忙,就主动来帮我,热心得很。”“方书记,中午到我们屋头来吃饭嘛!”时不时地,我不仅能听到老乡们对我的夸奖,还会收到暖心的邀请。这激励我更好地从小事做起、干好实事,不辜负两年驻村时光。
乡情
在峰岳村这片热土上,有人流过泪,我流过汗也流过血。
去年10月,我们村接到了开展280亩地“耕地恢复补足图斑核查”的棘手任务。这是一项加强农村耕地保护,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工作。我们需要对上级给定的图斑进行全覆盖排查核实,将实地照片上传到国土调查云APP上,由APP进行审查。
任务极重,核查范围极广。身为地质工作者,我灵机一动,申请用单位的无人机对村子进行了采空,很快确定了核查的具体范围。但因撂荒的野地林木繁盛,无人机摄影达不到国土调查云APP的审查要求;为了提高举证通过率,我们村干部依然采用了人工实地核查、拍照举证的“笨办法”。
钻草钻林、忙忙碌碌到了今年1月,距离完成任务最后时限不到半月时间,仍有一块大约三四十亩地的图斑的照片始终无法审核通过。这块图斑位于半山坡,地形十分复杂,村干部、乡干部都去核查过,但都无功而返。
我们地质人长期与土地打交道,向来善于啃“硬骨头”。作为“技术兜底”,我主动请缨,前往这块图斑。冬风凛冽,雪飞若絮,土地冻得梆硬,手上是僵硬的冻疮,身上是热烘烘的臭汗。APP显示,该图斑范围已举证拍照过半!这时,天色擦黑,我加快了拍照的速度,却一不小心脚下踩空,向前扑倒,脸撞到了树桩上,人中豁开了一个口,满嘴都是血。捂着嘴一瘸一拐回到村里,天已黑了,一向坚韧的“巾帼英雄”村支书见我受伤破相了,急得掉下泪来,赶紧送我去乡卫生院缝针。剩下的1/3块图斑由其他村干部接着举证,并最终通过了审查。
时针拨回当下。凌晨的村庄陷入了沉睡,只余会议室里还亮着灯光。
“据气象局通知,今晚雨量没有预计的那么大……”开完调度会已是零点半。我虽疲惫,却庆幸村民们可以安稳度过一场“大暴雨”。
回想这一年,每逢雨季,村里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大大小小的道路垮方多达12次,不仅影响村民们的出行,还有可能威胁居住安全和庄稼收成。我们村干部每次都迅速行动,不分昼夜,及时清障。面对小型塌方,亲力亲为;遭遇大型塌方,则联系挖掘机。最快仅用一小时就恢复了道路通行,村民们对“峰岳村速度”纷纷称赞有加。
自今年汛期伊始,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便定期对村内的8个地灾隐患点展开巡查。一旦遭遇大暴雨,我们便会顶风冒雨走遍全村,克服雨天村路崎岖湿滑、天黑视线不佳等诸多困难,逐户叮嘱村民留意地灾变化,随时做好搬离避让的准备。我的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吃不香、睡不实,唯恐因自己疏忽而致使村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害。所幸,经过地灾治理工程的整治,地灾点变化渐趋稳定,村民们在这一年都平安地度过了汛期。
“你勒个娃娃,年纪轻轻的,啷个不待在城里头,反而要到我们山里头来也?”有时候,我也会听到村里老人发出善意的疑问。我也偶尔感慨,当年努力读书是为了离开乡村,现在却因种种机缘巧合,又回归乡村,以我的所知所学反哺乡村、建设乡村。
土地见证过我的喜怒哀乐、记载着人生的酸甜苦辣。自降生起,我这个“山里娃”便与脚下的热土有了割不断的血脉联系;自成为地质人起,我便开始以脚步丈量祖国的沃野千里;自成为驻村书记起,我又与第二故乡结缘,依然与泥土打着交道。
从山野里来,到山野里去。回归乡村,虽然是两年时长的“限时返场”,但也要脚踏实地做一些事,方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也许,在广阔世界里,我是一个不起眼的个体,但乡村振兴要落到实处,从国家到集体到个人,每一个环节都在努力,我与千千万万的驻村工作者一道,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