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这种古老而又重要的能源物质,宛如大地深处的黑色宝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与现代工业的宏大舞台上,皆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与文明演进的轨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其形成和使用历史悠久,那么煤是如何形成?煤的主要分布范围?煤有哪些特征?煤是如何开采?煤的运输方式?煤又有哪些用途?煤开发利用带来哪些挑战?
(一)煤是如何形成?
煤炭属于固体可燃矿物,其身世可追溯至远古时代。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主要分为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两个阶段。在泥炭化作用阶段,植物遗体在潮湿环境中被泥沙覆盖,形成厌氧环境,植物中的氢、氧成分减少,碳成分增加,最终形成泥炭。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而转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至无烟煤。
具体来说,煤的形成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包括大量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适宜的堆积环境,以及地壳缓慢下沉。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如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植物茂盛,为成煤创造了有利条件。植物遗体在沼泽、湖泊或海滨低地堆积,这些环境富含水分,隔绝氧气,防止氧化,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煤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条件。只有这些条件的有利配合才能形成大规模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
(二)煤的分布范围
全球范围内,煤炭资源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美国、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犹如坐拥煤炭宝藏的巨人,储量极为丰富。就我国而言,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区堪称煤炭资源的富集地,这些区域广袤的大地之下,蕴藏着数量庞大、品质各异的煤炭资源。其开采与利用活动,宛如强劲的脉搏,有力地跳动着,为我国庞大的能源供应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动力,支撑着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能源需求,在国家能源战略格局中扮演着坚如磐石的基石角色。
(三)煤有哪些特征?
煤的主要成分是碳,此外还含有氢、硫、氧和氮等元素。根据煤化程度的不同,煤可以分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每种类型的煤都有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1.褐煤特征
外观:呈褐色或玄色,质地疏松,光泽暗淡。
碳含量:较高,通常在60%到70%之间。
挥发分:高,可达40%左右。
热值:低,燃烧时需要频繁添加燃料。
燃点:低,容易着火,燃烧时冒黑烟。
2.烟煤特征
外观:呈黑色且有光泽,多呈粒状或小块状。
碳含量:较高,一般在74%到92%之间。
挥发分:中等,通常在10%到40%之间。
热值:较高,发热量为6000-8000大卡/千克。
燃点:较高,燃烧时火焰高而有烟。
3.无烟煤特征
外观:黑色坚硬,有金属光泽,密度和硬度大。
碳含量:最高,可达90%以上。
挥发分:最低,通常在10%以下。
热值:高,发热量约为8000-8500大卡/千克。
燃点:高,不易着火,燃烧时不冒烟。
(四)煤是如何开采的?
开采煤炭是一项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工程作业。当煤层距离地表较近时,露天开采成为首选方式,开采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巨大的挖掘机与装载机如同钢铁巨兽,在广袤的矿区作业面上纵横驰骋,将覆盖在煤层上方的土石剥离搬运,直接挖掘暴露在外的煤炭资源。这种开采方式效率颇高,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煤炭。然而,其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犹如一场浩劫,大面积的土地被挖掘翻动,植被被连根拔起,地表形态被彻底改变,原有的生态平衡被严重打破,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接踵而至。
而当煤层深埋于地下时,则需采用井工开采技术,开采深度通常在地下200m以上。矿工们如同勇敢的地下探险家,乘坐升降设备深入黑暗的矿井巷道,运用钻探、爆破、采掘等一系列复杂工艺,小心翼翼地将煤炭从地层深处开采出来。井工开采虽然避免了大规模地表破坏,但面临着诸如瓦斯泄漏、透水事故、顶板坍塌等诸多安全隐患,对开采技术与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
(五)煤的运输方式?
煤炭开采后,需要通过运输系统将其运送到指定地点。常用的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卡车和管道。在运输过程中,需注意控制损失和质量问题,确保车辆安全和效率。此外,煤炭在到达目的地后还需要进行加工,包括洗选、破碎、筛分和干燥,以提高其质量。
(六)煤的用途
煤炭的用途广泛得超乎想象,无愧“工业粮食”的美誉。
在能源领域,火力发电是煤炭最为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在规模宏大的发电厂中,煤炭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锅炉内燃烧,释放出的巨大热能将水转化为高温高压的蒸汽,蒸汽驱动汽轮机高速旋转,进而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这一过程犹如一场能量的华丽变身,煤炭所蕴含的化学能被高效地转化为清洁便利的电能,通过纵横交错的电网输送到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点亮万家灯火,驱动各类电器设备运转,为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电力保障。
工业方面,炼焦煤在冶金行业中拥有着无可撼动的核心地位,是钢铁生产等关键工艺的命脉所在。在钢铁厂的炼焦炉中,炼焦煤在高温环境下发生复杂的热解反应,转化为焦炭。焦炭不仅是高炉炼铁过程中的优质还原剂,能够将铁矿石中的铁氧化物还原为金属铁,同时还作为支撑骨架,确保高炉内料柱的透气性与稳定性,使得炼铁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化工领域,煤炭更是一座等待深度开发的“富矿”。通过干馏、气化、液化等一系列精细复杂的技术工艺,煤炭能够被转化为焦炭、煤焦油、煤气等众多基础化工产品。煤焦油中富含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化合物,是合成塑料、橡胶、纤维等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原料;煤气则可进一步加工制取氢气、合成氨等化工产品,为化肥生产等奠定基础。从日常的塑料制品到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从建筑领域的合成纤维材料到交通运输中的橡胶轮胎,煤炭化工产品如同无处不在的精灵,深度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七)煤开发利用带来哪些挑战?
我们在尽情享受煤炭带来的巨大便利与发展红利时,也不得不直面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诸多严峻挑战。
煤炭燃烧过程中,犹如一座巨大的污染物排放源,会向大气中释放出海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一系列灾难性后果,严重威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的生存家园。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则是酸雨的罪魁祸首,它们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化为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随降雨沉降到地面,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物等造成严重的酸化腐蚀,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影响农作物生长,损害历史文化遗迹与现代建筑设施的外观与结构完整性。
此外,煤炭开采过程中对土地的破坏同样触目惊心。地下开采引发的大面积土地塌陷,使原本平整的农田、村庄变得坑洼不平,道路断裂、房屋损毁,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大量煤矸石的堆积如山,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其在风化、淋溶过程中还会释放出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面对这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人们从未停止探索与创新的脚步,一系列洁净煤技术应运而生。煤炭洗选技术能够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去除煤炭中的杂质与硫分,提高煤炭质量,减少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脱硫脱硝技术则针对燃烧尾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进行专项治理,采用吸收剂、催化剂等手段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后排放;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更是一项极具前瞻性与挑战性的前沿科技,旨在将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收集,并通过管道输送或其他方式将其注入地下深部地质构造中进行长期封存,从而有效减少二氧化碳向大气中的排放,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了新的希望曙光。
煤炭,这一黑色的神奇物质,既如同一座能量的巍峨丰碑,为人类社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推动着工业革命的车轮滚滚向前,铸就了现代文明的辉煌篇章;又似一把高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警醒着我们在开发利用其价值的过程中,必须以更加科学、合理、环保的态度与方式,努力寻求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之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享受煤炭福祉的同时,守护好地球家园的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洁净富饶的生存乐土。
主办: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春兰三路1号 邮编:401121 电话:63023899
网站标识码:5000000060
Copyright@2020